古代衙门口两侧各立一鼓
升堂前擂之,以使人肃静
旧时一些人家门口的抱鼓石
就是它的缩影
鼓在古代被视为神器,用途广泛。音乐、戏曲、社火、报时、作战、各种庆典都离不开它。旧时除部分少数民族的铜鼓、木鼓外,制鼓都离不开框架和皮张。鼓框多用木、竹和铜制作,鼓皮多用兽皮和蛇皮,其中以牛、猪、羊皮最佳。
其中有一道工序尤为重要,这就是钉鼓皮。一般大鼓、中鼓的鼓皮要多个助手参与才能完成。钉皮时,先将泡软的皮张紧紧蒙在框架上,再由助手用力下拽,以便师傅钉钉。这里的鼓钉是一种特制的大盖钉,既能钉牢鼓皮,又作装饰之用。
扯皮
此时,每钉一钉,师傅要喊一声“扯”,提醒助手扯紧皮张,增强张力,防止皮张松弛。鼓皮扯得越紧张,做出的鼓面敲起来声音才越清脆。此时,每钉一钉,师傅要喊一声“扯”,提醒助手扯紧皮张,直到环绕一周全部钉完,所以也称这道工序为“扯皮”钉钉。这就是“扯皮”一词的由来。
生活中,面对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各色人等,扯皮的事自然多。那如何防止扯皮呢?
一是要学会“丑话说在前头”。一开始就把该注意的事项和责任后果都讲清楚,免得出问题后伤和气,损人不利己。碍于面子和虚荣,总感觉一开始就谈责任讲后果,好像不信任对方,所以该讲清的话不好意思讲,该签的字不好意思签,结果出现问题对方不认帐,让你有口难言,反而感觉对方是小人。很多扯皮的事就是这么扯起来的。
二是要学会拉开距离,创造解决问题的空间。遇到扯皮的事,如果针尖对麦芒,永远无休止,扯来扯去只会误了工作,伤了感情。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主动退让一步,就拉开了距离,可以更加清楚和完整地看清自己,看清对方,找准问题的所在,找到解决的办法。你退了,相当于对方也退了,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以退为进”,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身边人们的理解,以及对方的尊重,何乐而不为?
三是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处理。面对复杂的扯皮事,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要学会示弱,要学会吃亏,要学会大度,要学会“难得糊涂”。尤其是上级与下级、机关与基层出现扯皮的事,上级要主动担责,机关要主动担责,本来站的就不是一个高度,何必争执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