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宦之爭

主条目:漢朝外戚

歷史學者認為戚宦之爭的起因有以下幾種:

(一) 西漢皇后呂雉,在漢高祖及惠帝死後造成呂氏專政的局面。另外,由于同姓宗室贵族拥有皇位继承权而不被皇帝信任,皇帝因而重用外戚。漢武帝時設大司馬大將軍一職,規定必須由外戚擔任,加重了外戚的權勢。最終西漢亦因外戚王莽篡位而滅亡。

在西漢,權勢高的外戚有:

漢高祖及惠帝時期的呂氏;

武帝及昭帝時的霍氏;

宣帝時的史氏及許氏;

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時的王氏、傅氏、丁氏。

(二) 東漢的漢光武帝削弱三公之政軍權力:漢光武帝因懼丞相權力過大會篡位,是以削弱三公之權力,結果使得常擔任內朝官職的外戚或宦官沒有了三公的制衡。

(三) 漢章帝死後,漢和帝繼位時由於年少而不能理政,由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並讓兄長竇憲參預朝事,爾後竇憲因平定北匈奴有功升任大將軍,自此專擅朝政。漢和帝成年後為了重掌朝政,重用宦官鄭眾,設局成功翦除竇憲。漢和帝為獎勵鄭眾的首功,破例讓鄭眾成為首位封侯的宦官。

(四) 東漢歷朝的后妃,為了能受到皇帝的青睞而專寵於宮中,常倚重宦官幫助得以穩固宮中地位;而當繼位的皇子年少時,后妃就能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掌握國政,並且重用父親或兄弟親屬擔任朝中重要職位;而當繼位的皇帝成年後,為了制衡中朝的權力平衡,亦仰賴宦官幫助以利穩固皇權。

(五) 地方豪強士族為了晉陞政治地位,攏絡結交受皇帝寵信的宦官或外戚近臣,藉由鬥垮立場敵對或妨害地位提升的政敵,確保自身家族或個人政治權利穩固,外戚及宦官也為了確保權利穩固,拉攏有利於己的豪強士族,打擊消滅對自身權利構成威脅的潛在政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