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股份构成:马云如何用1.5%股份掌控万亿帝国?

您是否知道,马云仅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却能牢牢掌控这家万亿市值的科技巨头?本文将为您揭秘阿里巴巴的股权架构,解析控制权与股权分离的奥秘,并揭示软银退出背后的资本博弈。

一、股权结构现状:分散与集中并存

双市场架构

截至2025年7月,阿里巴巴采用“港股主导、美股辅助”的双市场结构:

港股(09988.HK):流通股131.21亿股,占全球总股本的63.19%,为绝对主力市场。

美股(BABA.N):存托凭证(ADS)对应76.44亿股普通股(1 ADS=8普通股),占比36.81%。

这种架构形成独特优势:美股主导价格发现(日均成交额超30亿美元),港股承接南向资金(日均约50亿港元),两地价差收敛至≤2%,成为中美资本流动的“缓冲池”。

股东名单更迭

软银退出:曾持股超30%的软银,通过远期合约持续减持,2025年持股比例降至3.47%,彻底退出大股东行列。

马云家族:通过APN Ltd.持股1.5%,成为唯一持股超5%的个人股东。

机构投资者:贝莱德(5.65%)、先锋集团(3.88%)、挪威银行(2.48%)等国际资本占据前列。

高管持股:蔡崇信等管理层合计持股1.9%,通过合伙人制度掌控决策权。

二、历史演变:控制权与资本的博弈

软银减持轨迹

2000年: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获20%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2005年:雅虎以10亿美元+资产换取39%股份,软银持股稀释至29%。

2016年:软银持股降至29.2%,仍为第一大股东。

2022年:持股降至23.9%,2023年通过预付远期合约出售72亿美元股票,持股比例骤降至3.8%。

2025年:彻底退出核心股东行列,15年减持路画上句号。

马云股权调整

2014年上市前:持股8.9%,为第三大股东。

2016年:减持至7%,套现17亿美元。

2020年:持股降至4.8%,因低于5%不再被财报披露。

2025年:通过家族信托持股1.5%,但通过合伙人制度维持控制权。

雅虎退出与回购

2012年:阿里以63亿美元回购雅虎50%股份,雅虎持股降至15.4%。

2016年:雅虎持股进一步稀释至15%,最终退出核心股东行列。

三、治理影响:合伙人制度如何以小博大

决策机制

合伙人制度:采用“一人一票”选举,得票超75%方可当选,至2025年共有36位合伙人。

控制权设计:马云虽持股1.5%,但通过合伙人制度掌控董事会席位(2∶1∶1比例),确保战略决策权。

回购策略

2025年回购:Q1-Q3累计回购1.19亿股(约1500万ADS),95%在纽交所完成,均价15-18美元/ADS。

注销效应:直接减少注册资本,2025年3月单次注销635.17万股,提升每股净资产,EPS增厚约5%。

估值修复

港股地位:2024年双重主要上市后,港股存托占比从22%升至71.77%,成为估值修复主战场。

南向资金:2025年7月增持超50亿港元,强化港股估值修复动能。

AI重估:阿里云AI收入连续7个季度三位数增长,2025年Q4占比突破15%,PS估值有望从4.5倍向AWS的8倍修复。

四、市场动态与未来展望

苹果合作落地

通义千问集成iOS生态:2025年Q3完成集成,打开C端AI应用渗透空间,目标价200港元(+73%)可期。

操作建议

短期关注:2025年8月Q2财报,验证阿里云AI收入占比。

中长期持有:港股115港元下方具高赔率布局价值,静待AI赋能与全球资金重估双击。

编辑有话说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演变,是一场资本与控制权的博弈史。软银的彻底退出,标志着阿里从“外资主导”转向“全球化分散持股”;马云的1.5%股份,则通过合伙人制度诠释了“控制权大于股权”的现代企业治理智慧。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阿里股权结构的双市场架构、回购策略与AI重估逻辑,或许是把握其估值修复机会的关键。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火星财经,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ngcheng.com/article/83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