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邺城,大家其实并不陌生,小学课本中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的西南部,距县城约二十公里,分邺北城、邺南城两处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近二十平方公里。
历史上,邺城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汉末时是曹操的大本营,实际也是中国北方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邺城从春秋齐桓公始建,到公元580年彻底废毁,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1200多年。当时的邺城是相当繁华的,笔直的街道,高大的城墙,耸立的门楼,喧闹的街市,奢侈豪华的宫殿建筑金碧辉煌。但随着隋炀帝杨坚一声令下,邺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随之泛滥的漳河水将邺城废墟深埋在地下。现在地表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的邺城遗迹仅有一曹操建成的三台中的金凤台和铜雀台。
文昌阁,修建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至今也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阁楼上历来供奉的是主管文运的文昌帝君,是当时的文人墨客集资在金凤台遗址上兴建的。清朝末年,由于官场腐败,科考舞弊,敬神不灵,有钱才行,所以人们推倒了文昌帝君的塑像。在文昌阁背面门洞的上方,我们可以看到墙上镶着的一块青石匾额,上刻“洞清观”三个字,这是元代道教首领邱处机(即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的手迹,当年邱处机和他的弟子们就隐居在邺城修行,在碑廊里的一块六龙相交的元代碑就是洞清观碑,碑文记述了邱处机的弟子赵志睦在这里创建洞清观的情况。
碑廊,收集了在邺城被毁以后,仍慕名而来,拜谒古迹,凭吊三台的人感叹沧桑而作的诗篇。其中明代吕维祺的《登铜雀台》和明代王象春的《登铜雀台》,内容丰富,碑石完整,并且书法俱佳。王象春在诗中称赞曹操是英雄。
转军洞,是曹魏时期修建的,是邺城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向西一直通到讲武城,长约六公里。是曹操出于战争需要修建的。一旦发生战争,可以把军队从城外调进城内,加强防御力量,也可以将城内的部队潜出城外,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形成内外夹击。关于转军洞,还流传着一个“关公点曹兵”的故事。传说,转军洞建成以后,曹操在邺城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阅兵仪式,特意请当时还羁留在军中的关羽参与检阅。一是想显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另外显示自己用兵如神,想留住关羽为自己效力。阅兵开始后,只见曹兵阵容强大,兵强马壮,刀枪耀眼,威武壮观。特别是曹操行兵布阵,非同一般。曹操还特地让关羽清点一下曹兵到底有多少。但见曹兵,从城门鱼贯而出,首尾相衔,个个紧跟连绵不断,关公点来点去怎么也点不清曹兵到底有多少。后来关公心生一计,趁曹操不备,用佩剑将一士兵的马的尾巴削掉一截,待这匹马再一次转过来时,才明白曹操原来在地下建造了暗道,正所谓“兵不厌诈”。目前,转军洞保存仅有83米。
曹操第一个把邺城作为汉族政权的都城,其它五个朝代都是少数民族在此建都。这六朝总共存在了370多年,成为六世纪以前我国黄河以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曹操在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总共生活了十六年,那么,当年的邺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在金凤台顶的展室中设置了邺城示意图,它展现了当年邺城的全貌。可以看到邺城分北城和南城两部分。邺北城为曹魏时期的城市布局,乃曹操所建。城东西七华里,南北五华里,外城有七个门,南三、北二、东西各一。一条东西大街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中部是宫殿和衙署,西部是铜雀苑,这个铜雀苑既是人工花园,又是建安文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曹操在铜雀苑西侧沿邺城的西城墙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北区东部是贵族集居区“戚里”。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其武器库和马厩设在三台南的西城墙下。邺北城历史上有曹魏、后赵、冉魏和前燕在此建都。
邺城在古代建筑史上颇负盛名。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强调了全城的中轴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是我国都城布置的一次大转折,影响深远。日本奈良的平城京就是仿照邺城建筑起来的。所以说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城市规划师。另外,邺城还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以“三曹”“七子”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经常在此活动,开创了一代文风,形成了“建安风骨”。
北周末年,杨坚篡权。相州总管尉迟迥在邺城造反,杨坚派韦孝宽征讨。平叛后,杨坚怕割据势力东山再起,就将治所和居民南迁到距此四十五华里的安阳,然后下令焚毁邺城。大火足足烧了一月未灭,可惜这座历时三百七多年的名都彻底被毁。
邺南城紧靠邺北城,北城南墙即南城北墙。公元238年,东魏丞相高欢令仆射高隆之修筑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其规模比北城还要雄伟壮观。历史上东魏、北齐以南城为都,称邺北城为北宫。
三台均为曹操修建。金凤台建于建安十八年(213年),高八丈,台上有屋一百三十五间。后赵石虎都邺时,将三台加高和修饰,比初建时更好。建武帝石虎为避其讳,改金虎为金凤,并于台顶安装金凤凰。铜雀台是三台之主台,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余间。台成后,曹操命他的儿子和诸文士登台赋诗,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笔立成,写下了《登台赋》,传为美谈。铜雀台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在台顶建一五层楼,高十五丈,窗皆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光芒四射,在楼上又制作了一个高一丈五尺的铜雀,舒翼若飞。数十里外遥望三台,疑若仙居。每逢夏秋,云雾在台腰缭绕,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铜雀台中外闻名,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如李白就留有“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的千古诗句。冰井台,建于建安十九年(214年),高八丈,因有藏冰的井而得名。每年冬季把大量的冰块存储到那些深井中,到夏天时再拿出来享用。
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南北直线相照,中间相距六十步,台与台之间用浮桥式阁道相连,开启则三台相通,关闭则中央悬绝。中间的两座桥一个宽,一个窄,被称为大桥和小桥。大家可能读过《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写道,诸葛亮为劝说周喻联合抗曹,向周喻背诵了曹操命曹植所做的《铜雀台赋》中的诗句“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其实曹植所指的“二桥”即建于铜雀台上的两座桥,但诸葛亮解释说诗中之意是曹操想夺取大乔和小乔,即孙权和周喻的夫人为已所有,周瑜听后大怒,决心出兵抗曹。诸葛亮巧妙地利用诗中的谐音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台不仅是曹操与宾客宴饮赋诗、与姬妾歌舞欢乐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要地,曹操曾坐镇铜雀台平定了严才的叛乱。东边的沙盘为邺城遗址分布图,整个邺城的遗迹已被深埋地下,在遗址上是邺城被毁后建起的十四个自然村落。
┥云端临漳┝
以乡音 ♥ 聚乡情 ♥ 爱乡土
编审:杨柳风
编辑:李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