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罗思文 罗医生健康说
最近刷到很多视频说东北学校的宿舍大部分是没有电风扇和空调,作为南方人的我们表示接受不了,我们夏天的室外温度高达35~40ºC,有时候甚至还高达42ºC,所以我们南方人夏天使用空调就像东北冬天用地暖一样平常。
今年各地都持续的高温,国家疾控中心、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全国高温风险健康预警,这时候也是热射病的高发季。
那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我们人体会面临什么样的生理挑战呢?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超过体温时,身体散热效率下降,需通过出汗、血管扩张等方式维持体温平衡,长期超负荷调节很容易引发功能紊乱。
为了更好的散热,皮肤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加,心脏需更频繁泵血,可能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大量出汗还会使身体流失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若未及时补充,可能引发脱水、低钠血症,出现乏力、肌肉痉挛等症状。
因此持续的高温还可能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使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
高温下人体是如何调节体温的?
人体如同精密的“温控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应对高温:
汗腺分泌汗液,蒸发时带走热量,这是高温下最主要的散热方式。
血管舒张使更多血液流向体表,通过热辐射和对流释放热量,此时皮肤会显得潮红。
呼吸频率加快时,肺部可通过呼气排出部分热量,类似动物“喘气”散热的原理。
大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主动抑制身体代谢活动,减少内生热量产生。
高温天气下哪些人更容易中暑?
1、婴幼儿及老年人: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散热效率低。
2、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交警等,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且体力消耗大。
3、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层厚,导热性差,且代谢产热更多,散热困难。
4、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服用镇静剂、抗胆碱药物的人群,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下降。
5、高强度运动者:剧烈运动时产热剧增,若未及时补水和休息,易引发中暑。
若持续处于高温中,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可能轻度升高(≤38℃)。
2、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体温升至38℃以上。
3、重度中暑(热射病):最危险的情况,表现为体温骤升(≥40℃)、意识模糊、抽搐、昏迷,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还可能出现肌肉痉挛(热痉挛)、脱水导致的尿量减少、皮肤热疹等不适。
中暑现场急救步骤
发现有人中暑,需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1、转移至阴凉处: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或空调环境,解开衣物,保持呼吸通畅。
2、快速降温:用冷水擦拭身体、冰敷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用风扇加速散热,目标是在10-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8℃以下。
3、补充水分: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喝冰水或酒精饮品。
4、观察意识状态:持续监测体温和意识,若出现昏迷、抽搐、呼吸困难等情况,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5、 禁止盲目移动:热射病患者切勿强行搬运,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场,途中可继续物理降温。
提示:高温天气需主动预防,如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穿着透气衣物、定时补水,尤其对易中暑人群更需加强监护,避免悲剧发生。
原标题:《热到中暑怎么办?别怕,中暑现场急救步骤你要了解》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