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號列表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国祚总计276年[1]。明朝沿用著汉武帝以来的帝王年号进行纪年,共使用17个年号,其中首个使用的年号为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所启用的洪武年号,最后一个年号则是思宗朱由检于甲申之变在煤山自缢后停用的崇祯年号;使用时间最长的是达约47年又7个月的万历年号,最短的则为仅约5个月、后继万历的泰昌年号[2]。

明宣宗的一份敕谕上书有日期“宣德元年正月初三日”(1426年2月10日),“宣德”是明宣宗在位期间的年号

甲申之变后,明朝宗室于江南地区相继成立南明诸政权。明朝宗室的最后政权于昭宗朱由榔被俘并被杀后被铲除,而奉明朝为正朔的明郑最终亦向清朝投降[3]。南明共使用3个年号[4],各南明年号亦列于此处。

明朝以前的多数帝王在位期间使用2个以上的年号,到了明太祖时期确立一世一元[5],以后的帝王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在民间便有以年号来代指皇帝本人[6],惟英宗朱祁镇曾经使用两个年号[2]。明朝年号变换不大,年号使用时间平均下来都比较长[7]。改元大致以新任皇帝即位的隔年开始,不过也有几次特殊情况:如1402年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在当年革除建文年号,改以洪武年号纪年[8][9];1457年“夺门之变”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于当年改元天顺[10]。也曾发生一年内颁布两次改元诏书的情况,如1620年神宗驾崩,光宗即位,预定在明年(1621年)启用泰昌年号,但同一年光宗驾崩,新即位的熹宗采纳了群臣的意见,在当年启用泰昌年号,明年改为启用天启年号[11]。由于明朝多个年号重复前朝年号的名称,有些还重复到民变起义军使用的年号[注 1],以致于到了明末还有人在调侃此事[12]。

明朝的外藩朝鲜、琉球国等也曾遵用明朝年号,其中朝鲜在1637年被迫臣服于清朝以后,表面用清正朔,暗中遵用崇祯年号,以表示朝鲜的尊明反清之志[13]。

由于明朝皇帝的年号的释义多无正式文告记载[14],故此处列出冯天瑜于《明清年号探微》所给予的释义供参考。各年号的使用期则出自张廷玉所主纂的《明史》及温睿临所著的《南疆绎史》。

Remove ads列表

更多信息 年号, 使用期 (西历年月日) ...

年号

使用期(西历年月日)

使用期(大统历年月日)

使用时间

皇帝

改元原因

年号释义

典故

来源

洪武

1368年1月23日-1399年2月5日

元年正月初四日-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30年又12个月又27日

太祖

登极、礼祭

宏大的武力

朱元璋扫灭陈友谅、张士诚诸雄,驱逐蒙元,创建大明,武功盖世,故谓“洪武”。

(无)

[15][16][14][17][18]

建文

1399年2月6日-1402年7月1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四年六月十七日

3年又5个月又17日

惠宗

登极

建立文治

与武功盛大的洪武朝相补益。

[15][16][14][18][8]

(洪武)

1402年7月18日-1403年1月22日

三十五年六月十八日[注 2]-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个月又12日

太祖(成祖)

(同上)

(同上)

[14][8]

永乐

1403年1月23日-1425年1月19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二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22年

成祖

登极

国家永远太平,百姓永享安乐

[19][16][14][8][20]

洪熙

1425年1月20日-1426年2月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1年

仁宗

登极、崇祖

国家日益强大兴盛

[19][16][14][20][21]

宣德

1426年2月8日-1436年1月1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0年

宣宗

登极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19][22][14][21][23]

正统

1436年1月18日-1450年1月13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14年

英宗

登极

大明贯彻春秋大义,永为中华统绪

[19][22][4][23][24]

景泰

1450年1月14日-1457年2月14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八年正月二十日

7年又20日

代宗

登极

国泰民安

[19][22][4][24][10]

天顺

1457年2月15日-1465年1月26日

元年正月二十一日-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年又11个月又9日

英宗

登极

奉天顺意

[25][22][4][10][26]

成化

1465年1月27日-1488年1月13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二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23年

宪宗

登极

成果理化

《文子·道原》:“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27]

[25][22][4][26][28]

弘治

1488年1月14日-1506年1月23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18年

孝宗

登极

“弘”:辉煌、光大“治”:大治之世

明朝成化后朝政紊乱,国力凋敝。建元弘治,表明当时君臣的振作愿望。

(无)

[25][22][4][28][29]

正德

1506年1月24日-1522年1月2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16年

武宗

登极

德坚意正

《尚书·虞书·大禹谟》:“禹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30]

《尚书正义·大禹谟》:“‘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31]

[25][22][4][29][32]

嘉靖

1522年1月28日-1567年2月8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四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45年

世宗

登极

美好的教化,社会安定平服

表明世宗继位仅为继统,而非继嗣。

《尚书·周书·无逸》:“周公曰:……不敢荒宁,嘉靖殷邦。”[33]

[25][22][4][32][34]

隆庆

1567年2月9日-1573年2月1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年

穆宗

登极

吉祥喜庆

(无)

[35][22][4][34][36]

万历

1573年2月2日-1620年8月27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四十八年七月三十日

47年又7个月

神宗

登极

大明朝与世长存皇帝历世长久、万寿无疆

[35][22][4][36][37][38]

泰昌

1620年8月28日-1621年1月21日

元年八月初一日-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5个月

光宗(熹宗)

登极

国泰安昌

[35][22][4][37][38]

天启

1621年1月22日-1628年2月4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年

熹宗

登极

奉天启示

天开辟、统治者之道。

《左传·闵公元年》:“卜偃曰:……以是始赏,天启之矣。”[39]

[35][22][4][40][38][41]

崇祯

1628年2月5日-1644年4月25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16年又2个月又19日

思宗

登极

崇尚祯祥

一说取谐音“重振”。

(无)

[35][22][4][41][42]

关闭

Remove ads南明年号

更多信息 年号, 使用期 (西历年月日) ...

年号

使用期(西历年月日)

使用期(大统历年月日)

使用时间

皇帝

年号释义

来源

(崇祯)

1644年6月19日-1645年1月27日

十七年五月十五日-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7个月又15日

思宗(安宗)

(同上)

[4][43]

弘光

1645年1月28日-1645年8月20日

元年正月初一日-元年闰六月二十九日[注 3]

7个月

安宗

弘扬祖宗基业,光复大明江山

[45][4][43][46]

隆武

1645年8月21日-1647年2月4日

元年七月初一日[注 4]-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1年又6个月

绍宗

振兴武备、兴兵迎战

一说兴隆洪武[47]

[45][4][46][48]

永历

1647年2月5日-1662年6月1日[注 5]

元年正月初一日-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注 5]

15年又3个月又15日[注 5]

昭宗

“永”:大明朝国祚永存“历”:取自神宗年号“万历”

“永”一说源于昭宗于崇祯年间曾受封永明王。昭宗为神宗之孙,故取其年号用之。

[45][4][48][50]

关闭

Remove ads以年号冠名

更多信息 类别, 名称 ...

类别

名称

历史事件

洪武之治、洪武赶散[51]、洪武四大案、建文改制、永乐迁都[52]、永乐盛世、弘治中兴、嘉靖中兴、嘉靖大地震、隆庆开关、隆庆和议、万历中兴、万历三大征[53]、万历怠政、天启大爆炸

文物

永乐大钟、永乐款铃杵[54]、宣德炉[55]、景泰蓝[56]、成化碑[57]

人物

洪武帝[58]、建文帝[59]、永乐帝[60]、洪熙帝[61]、宣德帝[62]、正统帝[63]、景泰帝[64]、天顺帝[65]、成化帝[66]、弘治帝[67]、弘治三君子[68]、正德帝[69]、嘉靖帝[70]、嘉靖八才子[71]、隆庆帝[72]、万历帝[73]、泰昌帝[74]、天启帝[75]、崇祯帝[76]、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77]

古籍图书

《洪武正韵》[78]、《洪武圣政记》[79]、《洪武礼制》[80]、《洪武御制全书》[81]、《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82]、《建文忠节录》(又名备遗录)[83]、《永乐大典》[84]、《永乐琴书集成》[85]、《宣德鼎彝谱》[86][87]、《宣德彝器图谱》[87]、《宣德彝器谱》[87]、《正统道藏》[88]、《嘉靖东南平倭通录》[89]、《嘉靖祀典考》[90]、《万历起居注》[91]、《万历疏钞》[92]、《万历野获编》[93]、《万历丝纶录》、《万历会计录》[94]、《万历武功录》[95]、《万历十五年》[96]、《万历邸钞》[97]、《万历续道藏》、《泰昌起居注》[98]、《泰昌日录》[99]、《天启起居注》[98]、《崇祯长编》[100]、《崇祯历书》[101]、《弘光实录钞》[102]、《隆武纪略》[103]、《隆武遗事》[104]、《永历实录》[105]

货币

洪武通宝[106]、永乐通宝[107]、宣德通宝[107]、弘治通宝[107]、嘉靖通宝[107]、万历通宝[108]、泰昌通宝[109]、天启通宝[109]、崇祯通宝[110]、弘光通宝[111]、隆武通宝[111]、永历通宝[112]

关闭

注释Loading content...参考资料Loading content...参考文献Loading content...外部链接Loading content...参见Loading content...